杰出校友徐云峰回母校作专题讲座
72级校友毕业44年返校
杰出校友张建中回母校作专题讲座
2003级麻醉学系校友毕业十年 ...
杰出校友李俊回母校作专题讲座
杰出校友张涛回母校作专题讲座
我校杰出校友张弓回母校作专 ...
采访|杰出校友侯生才教授
母校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母校概况>>正文
 
长治医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7-06-12 10:31   审核人:

 

长治医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

 

为了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提升“三个能力”,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教学应用型医学院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内涵与外延、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建设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生态得到净化。省委对学校进行专项巡视之后,学校党委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按照“六权治本”的要求狠抓制度建设,切实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彻底解决管党治党不严、主体责任不落实、纪委执纪监督不到位等根本性问题,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通过落实整改,清除了腐败沉疴,澄清了模糊认识,划清了是非界限,汇聚了正能量,在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中净化了学校的政治生态环境,全院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有了明显改观,形成了人心思进、勇于担当、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办学定位逐渐明晰,转型发展深入人心省委、省政府为学校配齐配强了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科学研判,制定了“建设特色鲜明、区域领先的教学应用型医学院校”的发展目标;确立了“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以提升‘三个能力’为根本,以专业结构调整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推进依法治校和加强人才、干部队伍建设为保证,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形成了发展共识。

——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办学规模稳中有升。“十二五”期间学校增设了4个本科专业。现在共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康复治疗学、音乐学(音乐治疗方向)、运动人体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实验技术、传播学(健康传播方向)、精神医学等17个本科专业,涉及7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以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为龙头,融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为一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474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4人,全日制专科生111人,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拓展。

——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层次取得突破。2012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并于2013年开始首批招录和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层次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14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试点工作中期考核。

——质量与教改工程成绩斐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现已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五年来,学校教师共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有97项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山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其中24项获国家级立项。学校组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五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1次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3次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研究生考取率保持在30%以上。2012年,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推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模式改革,将科研工作分为医学类、人文社会学类、工学类三个大类别,实行分类管理;组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科研运行机制。同时,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全院遴选组建20个创新团队,并每年划拨专项资金进行建设扶持。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2项;获科研成果奖励19项,其中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发表论文1987篇,被SCI收录97篇;出版学术专著、主编参编教材366部。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初见成效,依法治校持续推进。学校不断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2015年,学校以落实整改省委巡视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为契机,认真宣传贯彻落实《长治医学院章程》,同时,制定核心制度33项,一般性制度121项,通过狠抓制度的执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的机制初步形成,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效益更加凸显。学校依托附属和平、附属和济两所直属附属医院,汇集优秀人才,开展医学研究,推广新技术项目,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五年来,两所附属医院门急诊就诊合计466.4万人次,出院病人35.5万人次。两所医院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弱势群体医疗救助机制,积极开展“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程”,先后选派医师支农253人次;对口支援县级医院7所,乡级卫生院11所,其中对口支援的高平市人民医院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先进典型;协助地方政府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比国内、省内的同类院校,对照我省新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严治党的力度不够。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没有得到完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悬置。从严治党的决心不大,力度不够,从严治吏没有落到实处。“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腐败案件频发。

——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胜任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亟待加强;立德树人的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还未建立,人才分类培养及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专业发展不平衡,部分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尤为薄弱;高层次、高水平教师比例过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3.9%;教师的培养培训不规范、不系统,“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学校转型发展需要;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

——高水平人才匮乏。各学科的领军人才缺乏,行业影响力不大。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缺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基础扎实的学科骨干。

——学科建设差距明显。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匮乏,学术团队建设落后,学科特色不明显,科技资源整合度不高,科研实力不强,缺少高级别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

——干部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干部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职能不匹配、精力不集中、作风不扎实、数量不充足、干部能力不强等问题。选人用人工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动态调整交流、能上能下的用人的机制。

——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不强、贡献不大。优势专业少,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衔接不紧密,响应度、支撑度低,引领力不强;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服务存在明显差距,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作用不明显;附属医院的管理亟需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与患者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

——内部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内部治理尚停留在简单生硬的“管理”层面,还没能提升到以人为本的“治理”层面;以“三定”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校院(系)两级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不够优化,办学活力不强。

——办学条件与基础设施薄弱。“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学校没有进行过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生均的占地面积、图书馆面积、实验室面积、教室座位数严重不足。此外,学生宿舍食堂设施陈旧,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亟待改善。

二、发展机遇、面临挑战和发展优势

(一)发展机遇

——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引导和扶持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机遇。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要在招生、师资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加大对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政策与资金支持。2016年,中共山西省委下发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我校而言,乘势而为,“转型”发展,既是对国家和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办出特色、提升水平,进一步缩短与先进院校差距的重大机遇。

——国家和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的机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支撑,更需要地方高校的积极参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我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紧迫。此外,我省以“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都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我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以“不进则退”的危机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牢牢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扎扎实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院校建设推向深入。

(二)面临挑战

——向应用型转型的挑战。转型是重大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是对我们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挑战,是对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的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转型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医学院校,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十三五”期间,需要我们全面推进办学机制、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改革。使命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凝心聚力,循序渐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抓好抓实每一个环节,打好转型发展的攻坚战。

——转变观念的挑战。转型不是说转就转,观念和理念要是不真正转变,就谈不上转型发展。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方式,重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一是重塑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观。应用型本科课程要来自实践、面向应用,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实际联系理论;不是学科统领办学,而是实践和应用引领学科建设;不求知识的全面,而求能力的综合。二是重塑实践价值导向的教材观。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要以实践价值为尺度,剪裁学科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依据,活化基础理论。三是重塑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观。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双师型”特色,而且要能更高水平地服务社会。一方面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支持、引导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

——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挑战。在当代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学校需要培养和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大数据、移动互联物网以及 MOOC、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新模式广泛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学相融合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强烈冲击着学校的传统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三)转型发展的优势

相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我校作为一所有着70年的办学历史和经验的医学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在传统及实践上有着自身的优势。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统优势。学校建校70年来,长医人代代传承太行精神和白求恩精神,始终坚持面向基层,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始终把“扎根老区,服务山西,为医疗卫生一线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一贯定位和办学追求。据统计,学校培养的近3万名毕业生中大部分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山西11个市的县级医院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医院中,我校毕业生占1/3以上;其中,担任院长、科主任的有近1/3为我校毕业生。在长治市所属13个县区中,县、乡两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有2/3是从我校走出的毕业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引领优势。201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成为试点单位以来,学校确立了“以满足医疗一线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为特点”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校院联合、协同育人”培养机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引领和示范。

——学科门类齐全、实践教学基地充足的资源优势。学校现开设19个本科专业,以医学为主体,涵盖工、理、文、管理、教育、艺术等多个学科。拥有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7所教学实习医院,41个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有18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践基地,其中包括:7所县级医院、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这些资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安全”的发展理念,以推进教学应用型医学院校建设为统领,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牵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校内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融入区域社会,主动适应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常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综改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强校之路。

(二)办学定位

——类型定位:教学型应用型;

——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做好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学科定位: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规模定位:适度稳定招生规模,“十三五”期间在校生1.2万人左右;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社会。

二、总体目标与主要指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5年的建设发展,到2020年学校基本实现向教学应用型医学院校的转型。在校生稳定在1.2万人左右,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医学专业在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有效衔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建成一批应用型特色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校院、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比较健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熟,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应用型大学特色鲜明并被社会认同,“三个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智库作用明显。

(二)主要指标

——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在校本科生达到11000人,在校研究生生达到3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2500人,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校院、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比较健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熟;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岗位胜任力明显增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专业建设明显加强。新增3-5个人才紧缺专业;专业设置更趋于合理,专业结构得到优化,专业群与地方产业链对接紧密,形成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部分专业应用型特色明显;建设省级优势专业1-2个。

——学位点与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力争护理学、口腔医学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成1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5-6个校级重点学科。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省级科研平台2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40项以上;获省部级科研奖励超过2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超过200篇。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形成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专任教师达到6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位人员达到1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人员达到70%,“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5%,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90%以上。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通过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柔性引进高级拔尖人才2-3名;建设院级创新团队20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全职引进与培养5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附属医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附属和平医院的品牌优势得到巩固和加强,附属和济医院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力争两所医院均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新增2—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软实力不断增强。以《长治医学院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得到有效保证;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体现时代特点、长医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得到良好的培育和传承,其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精神雕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临床技能中心、学生公寓食堂、图文教学楼三大建设项目,新增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与我校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校园”信息化环境

三、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基本思路

——示范引领。按照“整体启动,先试先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思路,遴选产业发展需求、应用型特点较突出,办学条件适合的学院或专业作为试点单位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促进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分步分层次推进转型规划的实施。

——特色发展。瞄准地方优先扶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加强专业(专业群)的特色建设,进行特色元素(项目)的选择、孕育;充分利用上党老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深入发掘学校的红色历史,将“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的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学校的独特优势和品牌。

——需求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建设应用型医学院校进行科学定位、培养途径探索及质量标准设定。提高学校主动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服务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能力。

——综合改革。从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从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以系统性、整体性、持续性的改革来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三)实施步骤

学校转型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步实施:

1.发动准备阶段(2015年9 月-2016 年3 月):

——召开转型工作专题研讨会,举办校内骨干学习培训班,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科学论证,深入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凝聚共识,为学校改革创新、转型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成立学校转型发展领导组织机构,研究制定学校转型发展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论证确定转型试点专业,研究制定试点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顶层设计,为转型试点工作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2.先行先试阶段(2016年4月-2018年12月):

——按照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原则,完成对现有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围绕长治医药、健康产业,率先完成对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传播学(健康传播方向)、运动人体科学的改造和优化,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学分制管理,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奥瑞特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振东制药、太行制药、老年病医院、长治市电视台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取得初步成效。试点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得到加强,1/3 教师完成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总结试点专业的成功经验,为后续全面转型提供借鉴和依据。

——加强实践教学硬件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临床技能中心、学生公寓食堂、图文教学楼三大建设项目,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3.全面推进阶段(2019年1月-2020年6月):

——在总结先行先试专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其他专业群开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组织制定各专业转型发展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引进150名“双师型”教师;重点建设一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资助教师自编并出版一批应用技术类教材;建设批与产业链对接的实验实训中心,形成一批校企深度合作、特色鲜明的实践平台;建成一批省级、校级特色优势专业。

——到本阶段末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建成一批应用型特色专业;校院、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比较健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熟,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就业率明显提高;应用型大学特色鲜明,“三个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智库作用明显,转型发展工作基本完成。

4.成熟提升阶段(2020年7月-2020年12月):

——总结学校办学思想、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教学科研成果,开展学科专业布局合理性评估、人才培养效果评估,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进一步凝练学校办学特色。

——开始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调整,巩固和提升第一轮转型发展取得的实效。

第三部分 建设任务

一、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工程

——构建多渠道经费投入与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政府资金投入、学校教育事业收入、校友捐赠、合作企业设备投入与捐赠等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促进互利互惠、合作共赢,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较为雄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建立更加灵活的人事政策与用人机制。优化人事制度顶层设计,强化任务导向的聘用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完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管理机制,形成优绩优酬、优评优聘的激励机制。吸纳优秀海内外人才、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和项目研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较为宽厚的人力资源保障。

——形成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成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利益攸关方多方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等办学活动,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科学的管理保障。

——建立管理重心下移的校院二级管理机制。在完成定编、定岗、定员的基础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转变职能,提高效率,推行管理重心下移和扁平化管理。充分发挥二级教学单位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校内教学单位的目标管理办法、经费预算改革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逐步实行院(系、部)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人员经费、学生管理、师资配置等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分层负责。

二、应用型专业建设工程

——紧扣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按照适应度、保障度、贡献度、满意度的标准,对现有的17个本科专业进行评估和调整。适时压缩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学资源支持保障度不大、学生岗位胜任力不强、满意度不高的专业。通过改造传统专业、增设复合型专业、淘汰饱和专业等方式,系统整合校内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

——根据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成本等实际情况,于“十三五”期间增设儿科学、全科医学、高级助产士等3-5个人才紧缺专业。

——选取5个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专业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到2020年,建设省级优势专业1-2个。

——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质量评价和专业保障体系。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把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社会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积极探索符合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参与率达到100%。

——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对接岗位关键技术,加强模块化课程建设,开发模块化教材和教学资源。

——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重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教师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网络课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对医学类专业实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对医学相关专业实行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10-15个专业对接区域产业、技术对接职业岗位,集教学、培训和生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实践实训基地。坚持实践教学“不断线”,以“行业素质+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为主线,按照“校内实践与行业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要求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低于35%。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完善学生网上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课程考试体系,完善学分制,形成以综合全过程评价为主体,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技术资格证书(考证)和技能竞赛等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放开胸襟大胆引进优秀人才。拓宽人才选聘渠道,完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门人才,聘请80-100名医院、企业、科研院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和专业建设带头人。

——放开视野主动培育优秀人才。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分批次选派150名骨干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和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放开手脚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完善师资管理工作体制,实行目标管理和合同管理。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占比由现在的35%提高到55%,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90%以上。建立师资队伍数据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五、创新创业推进工程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校内竞赛平台,激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创新创业竞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锻炼机会。

——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校内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把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践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完善弹性学制建设,支持学生休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厚植和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程

实施合作发展联盟,建立校校、校院、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模式,集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发展资源。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在优势学科专业领域,与行业先进单位合作,开展行业与专业人才标准研制,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课程教学。由学校、医院或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实行校院、校企联合授课;鼓励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对接。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校院共建实训基地,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提升协同培养能力,给学生配以真实的生产情境、任务和岗位,将企业真实项目、生产线、技术平台和设备引入校园,整合、改造原有的实验教学条件与设施;确保每位学生均能在基地进行专业实习。

七、学位点与学科建设工程

——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同时加强护理学、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争取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加强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管理、导师管理、培养方案、研究生质量监控等制度。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力争两所直属附属医院都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到2020年在校研究生达到300人。积极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力争学校早日成为硕士学术学位授予单位。

——加强学科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学科、支持优势学科、培育潜质学科”的原则,形成立体学科生态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和国内外合作,积极开展应用医学研究,着力提升医学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到2020年,建成1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和 5-6个校级重点学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力争“十三五”期间柔性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2-3名。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到2020年,新增建设院级创新团队20个、省级创新团队5个;引进与培养5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

——加强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研究资源,加快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改善和提升科研的基础条件,增强科研平台的技术服务功能和支撑水平。凝练研究方向,争取实现高级别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突破。到2020年,建设省级科研平台2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40项以上;获省部级科研奖励超过2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超过200篇。

八、临床教学与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根据国家和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找准各直属附属医院发展定位,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附属医院功能定位、发展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投资等决策行为,健全附属医院运营管理绩效考评体系,改进目标管理。加强附属医院资产财务监管和运营管理绩效考核。

——建立和完善鼓励附属医院教师积极参加临床教学和临床教育教学改革的激励奖惩机制,完善临床教学和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强化临床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对临床教师职务晋升和评奖评优的使用。加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建立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师资库、导师库和师资共享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临床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建立可追溯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和绩效管理机制,建设校内病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着力提升医疗现代化服务能力及核心竞争力。按照“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思路,推进特色医疗服务;坚持行风建设与规范诊疗服务相结合,努力改进行风建设工作,打造优质医疗服务品牌。附属和平医院以整合学科、细化专科、实现中心化为方向,建设本地区疑难病会诊、危急重症救治、医疗人才培训、医学学术交流、临床检验的区域医学医疗中心;附属和济医院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大做强特色医疗,建设区域高水平特色三级甲等医院。

——依托长治医学院医学学科及医疗资源优势,本着“合作共赢、机制创新、实效为先、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社会资本联合办院,建设一所集健康、养老、医疗为一体的医养结合附属医院,进一步提升长治医学院医学品牌优势。

九、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实施好临床技能中心、学生公寓食堂、图文教学楼三大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增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临床技能中心项目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基建及设备总投资4493万元,2016年4月开工,10月竣工验收;学生公寓食堂项目建筑面积39654平方米,基建及设备总投资14064万元,2016年12月开工,2018年底竣工验收;图文教学楼项目总建筑面积38370平方米,基建及设备总投资16872万元,2017年5月开工,2019年8月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同时,加强工程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监管力度,使三项重点工程真正成为安全工程、廉洁工程、优质工程。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建设思路,实现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学校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用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发展。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结构,实现两个“全覆盖”、两个“开放共享”,即:校园无线网络和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校园云计算平台建设,逐步扩容计算资源总量,完善云计算共享机制,提高计算资源的使用效率。升级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平台,健全信息化安全体系,完善入网认证,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大学治理和决策支持体系。推进全校基础数据库和状态数据库建设,完善校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多维度展示校情校况,预测未来趋势,促进教育决策水平的显著提升。加快推进适应学生个性化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下一代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推进在线课程平台建设,支撑我校课程改革。建立科研基础数据库,促进科研数据共享和交互,实现科研队伍、项目、经费、成果、活动、考核、统计等一体化。搭建学科协同研究的综合平台,实现学科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协同水平。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涵盖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各领域的信息服务,提升面向师生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师生提供综合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十、大学文化建设工程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上党老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红色历史、优良传统的研究和宣传,深入开展知校爱校荣校教育,大力传承弘扬“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巩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铸就大学品格。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繁荣校园学术文化,营造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和包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有助于教师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构建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文化,积极举办高层次学术讲座,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师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实训、公益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浓厚实践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展“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组织,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引领创新创业新风。丰富艺术和体育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艺术和体育活动。打造体现时代特征和长医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和品牌。

——加强形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形象文化建设,完善校训、校徽、校歌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校旗、校徽等文化标识的使用,完善新楼宇、校园景观物化命名工作。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各类先进典型的评比、宣传和表彰活动。完善内外联动的传播渠道,拓展巩固与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合作关系,加强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塑造学校良好形象。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建设“绿化、美化、净化、静化”的校园环境文化、人文景观文化、学生公寓文化,为广大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的优美环境;加强报纸、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塑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完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学习生活、文化娱乐融为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原则,进一步规范议事制度,完善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工作创新,有效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二级学院(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三重一大”议事制。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持续净化学校的政治生态。扎实推进“六权治本”,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廉洁教育和诚信教育,狠抓学术风气建设,把廉洁教育、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构建党员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健全制度与执行制度相结合,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师生员工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优良的党风带教风、促学风、正校风。

——切实增强统战群团工作合力。完善党委领导联系民主党派制度,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作用。推进学校群团工作改革,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工会、学生代表大会在联系师生员工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团学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党政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长治医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夯实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制度基础,进一步厘清学术和行政的关系,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形成依法治校、照章治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青团、学生代表大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机制。

——把规章制度建设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防范廉政风险有机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制约、监督机制,切实规范权力运行,堵塞制度漏洞,体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和问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以中层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对处级领导干部实施重点培养、重点管理、重点监督。着眼于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完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加强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大力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学缘结构,全面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

——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评价和教育培训制度,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职能不匹配、精力不集中、数量不充足的突出问题,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建立健全长治医学院校友会

——以学校建校70周年为契机,按照“由点到面,由近到远”的原则,积极筹建长治医学院校友会,积极搭建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更好地联系和团结广大校友,关心母校发展。

——积极发挥校友会促进校友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助推作用,把校友作为学校联系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拓展校友支持学校办学的渠道,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办学资源;建立知名校友信息库,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宣传校友典型事迹,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建设发展。

五、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把加强国际、校级交流与合作作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大学的办学经验,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水平的提升。

——积极探索和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对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模式,拓宽师生员工的国际视野。参照相关专业教育国际认证标准,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政策上和经费上支持教师出国(境)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和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鼓励教师赴海外访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六、加强校园的整体规划

——以满足学校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支撑能力,优化育人环境,保障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为核心,加强整体规划,完善功能分区,美化校园环境,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校园。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通过购买、租赁等形式拓展办学空间,努力破解占地面积不足的发展瓶颈问题。科学论证和规划西校园的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土地资源。

——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东家属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善住宅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七、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配置的统筹规划。统筹规划学校人财物等资源,建立以重点学科建设和先试先行转型专业为中心的资源配置体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资金的分配、设施设备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等向重点学科和示范专业倾斜。

——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构建高效透明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对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资源评估体系,根据学科发展水平实现动态调整。改变资源紧缺和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盘活存量,避免重复建设。稳步推进资产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更加有效的资产管理程序。推进公共资源有偿使用和成本分担机制改革。建立资源配置信息系统,规范各单位的资源使用行为,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监管。建立对大额资金项目立项和预算执行进行评估制度,完善招投标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资源配置及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绩效考核和追踪问责机制。继续推进财务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监督职能。

八、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

未来五年,学校将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专项资金、学校自行组织的教育事业收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43829万元用于保障各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资金年度投入情况如下:

——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11993万元。其中,学生公寓食堂7500万元,临床技能中心4493万元。

——2017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4400万元。其中,图文教学楼8000万元;学生公寓食堂4000万元;先试先行的6个专业优化改造项目2000万元;“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200万元;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200万元。

——2018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0336万元。其中,图文教学楼5872万元;学生公寓食堂2564万元;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1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300万元;“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400万元;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200万元。

——2019年度,计划投入资金5200万元。其中,图文教学楼3000万元,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1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400万元;“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400万元;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400万元。

——2020年度,计划投入资金1900万元。其中,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1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300万元;“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200万元;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400万元。

第五部分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划的实施,督促各职能部门、院系(部)重视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各相关单位依据本规划完善专项规划和院系(部)规划,保证专项规划、院系(部)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根据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外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学校“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与任务,确保学校发展取得成效。

二、抓好责任落实

全面推进深化综合改革,加强规划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确保学校制度设计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完成。制定《长治医学院发展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学校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解到相应部门和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院系(部)要认真完成本单位规划和学校分派的规划任务。

三、强化资源保障

高效利用学校资源,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导向,加强规划实施经费预算管理,实现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的有机对接,保障规划实施的专项经费,切实保障规划实施经费的落实。

四、开展监测评估

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编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监测表和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实行中期检查与终期评估。规划实施评估报告作为对各单位及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监督规划的执行与完成情况。

五、做好规划宣传

面向师生员工,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的认同感,提高对规划的执行意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有效引导师生员工的参与和监督,形成人人知道规划,人人遵守规划,人人实施规划的良好氛围。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长治医学院